出现这些症状,要提高警惕,有可能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_患者_活动_运动

发布日期:2025-08-19 19:34    点击次数:15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原发性心肌病变以及心室因长期压力或者容量负荷过重,以此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无法维持心排出量,以此产生相应的体征,不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体位调整与活动管理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不但能够减轻呼吸困难、水肿等不适症状,提高舒适度,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有哪些症状表现?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比较多,通常患者会感觉到气短,尤其是在活动或者躺下时,呼吸困难的症状比较明显。并且,也可能会有疲惫感,即便是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也可能会感觉到力不从心。

咳嗽也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表现,特别是在夜晚躺下时,肺部的积血会增多,刺激咳嗽反射,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同时,还有部分患者存在尿量减少的情况,体内的水分聚集会导致肾脏的排尿功能下降,以此加剧体内的液体潴留。更会有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的情况,如果情况严重会对行走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也可能会存在思维混乱、记忆力减退的情况。此种症状主要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以及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展开剩余59%如何通过体位调整与活动管理减轻不适?

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体位调整与活动管理是减轻不适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尝试采取坐位,并将双腿自然下垂,或是选择半坐卧位休息,即上半身与床面呈30°~60°角,以此减少回心血量,从而缓解呼吸困难和胸闷等不适症状。同时,休息或睡觉时,可以适当抬高床头,利用重力作用改善呼吸。

并且,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进行适度运动。通过散步和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给心脏带来较大的负担。

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患者在开始运动前,应先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通过轻微摆动四肢、转动关节等,让身体逐渐进入状态。

运动结束后,不要急于休息,而是通过适当的放松和拉伸,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运动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灵活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以能够边运动边交谈而不感到明显气促为宜,运动时间可以逐渐从每次10~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左右。

患者还应合理安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的活动,可以使用小凳子或者倚靠墙壁来减轻腿部负担。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长沙市第九医院 苏小英】

【编辑:sanx 】

发布于:湖南省